



|
‧中文名稱: | 小本山葡萄 更多 |
‧英文名稱: | Taiwan wild grape |
‧學名: | Vitis thunbergii Sieb. & Zucc. |
‧科名: | 葡萄科 (Vitaceae) |
‧別名: | 細本山葡萄、細葉山葡萄、小葉葡萄、小本山葡萄、小號山葡萄、細本葡萄、小山葡萄、小葡萄、山葡萄、蘡奧、山蒲桃、野葡萄藤、煙黑。 |
‧原產地: | 台灣、中國大陸、韓國、日本 |
‧分佈: | 自生于台灣平地及山麓叢林內之藤本,中高地帶亦偶見之。 |
‧用途: | 1. 藥用:主治眼疾、風濕、腎虧,亦治肺疾、乳癱、無名踵毒。掘取根部或帶根全草,洗淨,晒乾。2. 食用:果肉甜中帶酸,與市售的葡萄相似。 |
‧葉: | 葉具長柄,紙質,三角狀卵形,3 裂,間呈不顯明之 5 裂,疏粗鋸齒緣,裂片闊卵形,先端銳,基部心形,長與寬均約為 3 公分,表面深綠色,背面具紅褐色綿毛。成熟葉片呈紙質,撕裂時會有類似木質絲網狀物交絡呈現。 |
‧花: | 早春開花,圓錐花序或聚繖狀穗狀花序,長 5-8 公分,與葉對生;小花軸基部各有苞 1片;花密生,小形,褐色,各為 5 數;花瓣頂端合生,開花時全體脫落;雄蕊 5 枚,花絲細長。冬天結果。 |
‧莖: | 莖基為木質之藤木,幼枝有稜,幼嫩部份被有紅褐色綿毛。卷鬚單一,先端不分歧。 |
‧果實: | 漿果球形,徑 0.5 至 0.8 公分,成熟時紫黑色,內藏種子 2 至 3 粒。構造類似"'巨峰"葡萄,惟果粒較小。 |
‧特性: | 莖基為木質之藤木,幼枝有稜,幼嫩部份被有紅褐色綿毛。卷鬚單一,先端不分歧。葉具長柄,紙質,三角狀卵形,3 裂,間呈不顯明之5裂,疏粗鋸齒緣,裂片闊卵形,先端銳,基部心形,長與寬均約為 3 公分,表面深綠色,背面具紅褐色綿毛。早春開花,圓錐花序或聚繖狀穗狀花序,長 5-8 公分,與葉對生;小花軸基部各有苞 1 片;花密生,小形,褐色,各為 5 數;花瓣頂端合生,開花時全體脫落;雄蕊 5 枚,花絲細長。冬天結果。漿果球形,徑 0.5 至 0.8 公分,成熟時紫黑色,內藏種子 2 至 3 粒。 |
‧其他: | 由於小本山葡萄的生長很慢而且野生品幾已絕種,所以價錢很貴,目前都是人工大量栽培的植物,在效果上,人為的炒作大於其真正的藥用價值。小本山葡萄是葡萄的近親,它的葉子、蔓藤、花序、果串等,都與臺灣出產的「巨峰葡萄」相似,只是較迷你而已!果實可食,所以,在野外如果遇到它,可以利用它來解渴、充飢,它那甜中帶酸的果肉味道,與市售的葡萄相類似。 |
全站熱搜